廣東振越智能家具有限公司—主營:密集架,智能密集架,電動密集架,檔案密集架,是一家專注檔案裝具設備生產廠家。
檔案館是檔案事業的基礎,同時也是檔案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是體現新時期檔案館公益性、文化性、開放性和多功能性的標志。館庫建設是保證和提升館藏容量、檔案安全和公共服務等重要功能的基礎和前提。下面,就龍潭區檔案館建設項目工作中的一些經驗在這里做一略述。
一、新館建設項目的基本情況
龍潭區檔案館舊館舍庫房面積僅有198平方米,已經無法滿足檔案發展需求。新館被列為“十二五”建設項目。館舍建筑面積 5577㎡,為框架結構,四層建筑,箱式樓面。全局(館)16名在編人員。
新館嚴格按照《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檔案館建設標準》及縣 (區) 級國家一級綜合檔案館標準,結合實際進
行建設。分為五大功能區:技術功能區、館庫區、檔案利用服務區、陳列展示區、物業管理及辦公區。
技術功能區:
由調檔室、檔案整理裝訂和消毒除塵室、數字化檔案掃描室、電子文件采集室、微縮攝影室、檔案修復室、網絡交換和服務器機房、中央控制室等具備檔案接收、整理、編目、檔案消毒、電子檔案接收、采集、電子檔案保管、音視頻制作等功能的業務技術用房組成。
館庫區:
采用環廊式設計,分大中小八個庫房,可以適合不同類別的檔案保管需求。安裝有智能密集架和手動密集架,自動報警系統、恒溫恒濕系統、庫區遇水報警及物理排水系統、無死角安保監控系統、惰性氣體消防系統和電子門禁系統等專業設備設施。館藏容量可達900萬件,能滿足未來30~50年檔案存放需要。
檔案利用服務區:
將目錄區、政府信息查閱、紙質檔案查閱、電子檔案閱覽區、LED公告等功能融為一體,與庫區緊鄰,使查檔利用服務一步到位;同時設有大中小三個多功能報告廳、檔案資料編研閱覽室等對外服務場所。
陳列展覽區:
一樓1000平方米的陳列展覽區,分為常設展和臨時展,免費向公眾開放。
物業管理和辦公區:
為了全館的安全運營,設有物業管理、保安保潔、工具庫房等管理用房。在國家規定標準內在三樓、四樓設辦公用房。
二、新館建設項目的五點體會
1.領導高度重視,檔案館項目列為全區十大重點工程。
前期選址。
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關注新館建設,從選址、規劃設計到建筑施工、裝修布展均親自參與并召開各部門協調專題會議解決問題。在項目選址上,為選擇交通便利的核心地段,4次易址,最終把環境最好,交通最方便的公園附近土地用于新館建設。
資金支持。
項目土建總投資1060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359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105萬元,區政府配套596萬元。同時區政府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又拿出近千萬元,進行裝修布展和設備購置。實時督促。為加快項目進展,主管領導牽頭每周召集建設方、施工方、使用方調度會,定期到現場查看施工進度督促項目建設,及時解決問題。很多老大難問題,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都親自出面協調解決,尤其是安全問題區,政府主要負責人幾次召開專題會議一一落實,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
2.部門密切配合,為新館建設提供保障。設計階段。加強與規劃、設計、建設等部門的溝通,堅持設計先行,前期工作越細致,后期使用中不可更改的設計缺陷越少。立面效果、結構、平面布局、裝飾裝潢、檔案信息化管理平臺和專用設備采購安裝等設計階段,環環相扣。后期設計提前介入,統籌考慮,不各自為政,不孤立看待每個設計階段。
在庫房結構設計中注重密集架軌道、高度和布局、恒溫恒濕機、消防設備等專業設備的安裝設計,同時為了實現庫房空間和面積的最大化,采用無梁無柱結構。在與各設計方溝通中,立足甲方地位,充分表達檔案專業技術用房功能,讓各個設計階段盡可能地滿足檔案館的需求。
采用環廊式設計最適合東北天氣特點,冬暖夏涼,后續運營成本低,并可以滿足檔案規范要求的“十防”。施工階段。與建設部門加強合作,從使用者的角度,密切監督施工的進程和質量,確保使用功能完備,不留遺憾。設備采購與安裝階段。區委、區政府在財政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政府常務會優先研究通過檔案信息化管理平臺專業設備的采購預算,并按照工程進度啟動采購招標程序。
在檔案信息化管理平臺的設計中向相關專業人員請教,確保在招標過程中不漏項、不浪費,極大地提高了資金利用效果和設備的實用性。管理與運營階段。在主管領導的積極協調下,經請示區政府同意,將物業管理工作、食堂及“安全四防”全部納入機關事務管理局管理范疇。新建展館無專業講解員,主管領導又幫助協調宣傳部門,與區規劃展館共用講解員,解決人員緊缺問題。
3.建立管理制度,為新館運行提供支撐。制定周密的搬遷方案和搬遷檔案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報政府備案。建立全員工作責任制,任務落實到人。利用半個月時間,對老館檔案存放位置、數量、目錄進行詳細登記,制作檔案存放位置統計表900余份及裝箱說明單千余份,與新館檔案存放位置進行一一對接。搬遷公司聘請有資質、信譽優良的專業公司,并做好安全協議的簽訂。在搬遷過程中,做到全程跟蹤。
累計一周時間,19萬卷館藏檔案搬遷零差錯,同時上架到位。為加強規范管理,制作提示、標簽一百余個;制定庫房管理制度等6項管理制度;建立團體參觀預約制度;檔案服務利用窗口及展覽館工作人員統一服裝等多項措施來規范新館的運營,提高新館的形象。
4.發揮新館優勢,為社會事業發展服務。為更好地利用檔案資源為社會發展服務,我們以檔案為載體,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加強與各部門單位的合作。截至目前已與5個部門合作,舉辦社會公益活動10次,涉獵歷史、文化、藝術等各領域。為江密峰鎮“古梨園”旅游項目提供吉林貢品檔案佐證,從而探索出多角度、多渠道利用檔案的新途徑。
5.建設特色展覽館,提高檔案館的社會效益。根據區委、區政府建設一個博物館級別、常設陳列底蘊豐厚的龍潭區歷史展覽館的要求,我們從市政府引進文博專業特殊人才,按照專業博物館展陳形式進行布展,文本、形式、展品、版面的設計,均經過專家多次論證。利用兩年時間進行檔案資料征集,共征集檔案原件及資料1300余件,復制檔案百余件。展覽大量體現檔案元素,深受專家和觀眾認可。開放五個月接待觀眾2000多人次,接待參觀團體30余個。